字級
- 大
- 中
- 小
圖說:佛陀紀念館館長如常法師(第一排右6)應國立東華大學藝術學院院長徐秀菊(第一排左5)邀請,擔任【藝術學院名師講座】,與大眾合照。佛光山法堂書記室主任妙廣法師(第一排右5)、月光寺監寺妙勳法師(第一排右4)、東華大學教師陳品言(第一排右3)。 人間社記者楊璽樺攝
圖說:館長如常法師簡介《佛教海線絲綢之路-新媒體藝術特展》共同策展人。 人間社記者楊璽樺攝
圖說:學生拍照記錄《佛教海線絲綢之路-新媒體藝術特展》。 人間社記者楊璽樺攝
圖說:國立東華大學藝術學院院長徐秀菊(右)致贈感謝狀予佛陀紀念館館長如常法師(左)。 人間社記者楊璽樺攝
圖說:佛陀紀念館館長如常法師受邀擔任【藝術學院名師講座】談新媒體藝術展。 人間社記者楊璽樺攝
圖說:如常法師問學生去過佛陀紀念的請舉手,歡迎還沒到訪的同學來參觀。 人間社記者楊璽樺攝
圖說:如常法師關懷就讀東華大學好苗子。 人間社記者楊璽樺攝
圖說:如常法師介紹佛光山開山宗長星雲大師 人間社記者楊璽樺攝
圖說:徐秀菊院長(中)帶大家參觀藝術學院畫室並欣賞學學畫作。 人間社記者楊璽樺攝國立東華大學名師講座 如常法師談新媒體藝術展
2023-04-28
國立東華大學藝術學院跨領域美感教育卓越領航計畫「藝術學院名師講座」,4月25日邀請佛光山佛陀紀念館館長如常法師,主講「當代藝術與策展-談新媒體藝術展」。由藝術學院院長徐秀菊及當代藝術思潮教師陳品言共同主持,月光寺監寺妙勳法師、佛光山法堂書記室主任妙廣法師與會,近100位師生聆聽。
如常法師帶來最新的2022 ICOM博物館新定義,與師生分享交流,並關懷就讀東華大學的好苗子。
徐秀菊致詞表示,和如常法師的結緣在春節期間,家庭旅遊到訪佛館,驚豔館內的展覽與布置,展出作品多元、深度兼具國際水準,尤其參觀「佛教海線絲綢之路-新媒體藝術特展」,藉由數位影像、數位媒體,體感互動,得以見到人類的古文明和歷史的軌跡,讚嘆不已,進而主動向如常法師提出邀請。感謝如常法師特來花蓮東華大學講座,帶學生看見新媒體藝術策展。
如常法師從介紹佛光山開山祖師星雲大師到佛館的建設,談到佛館發展目標,佛教文藝化、電影化、人間化、國際化,透過影音,即刻抓住老師、貴賓和學生們眼球。接著引導進入主題,循序漸進地談當代藝術與佛教語彙、當代藝術與策展、當代藝術、策展、新媒體藝術和「新媒體藝術展—佛教海線絲綢之路」。
如常法師以〈一把還是三把椅子〉作品破題,這是1965年由約瑟夫·科蘇斯創作的裝置藝術作品,觀念藝術和系統藝術的代表作之一,續接〈形象的叛逆〉,又稱〈這不是一個菸斗〉,是1928年至1929年間比利時超現實主義畫家雷內·馬格麗特繪製畫作,一直談到石晉華在佛館展出的行為藝術〈墨行〉,啟發自《修行道地經》。講述創作要「專注」和「觀照」的「心意識」。
談到2022 ICOM重新定義博物館,如常法師知識傳遞,是為社會服務的非營利性常設機構,它研究、收藏、保護、闡釋和展示物質與非物質遺產。向公眾開放具有可及性和包容性的特質,促進多樣性和可持續性。
如常法師表示,博物館以倫理的、專業的社區參與的方式運作和溝通,為教育、娛樂、省思和知識共享的目的,提供不同的體驗。並舉例佛館十大展出鎮館之寶和大覺堂舉辦的各式節目和活動,並強調現在這個世紀的展覽,特別需要加入「體驗」。
如常法師說明「佛教海線絲綢之路-新媒體藝術特展」的歷程,他說,這項特展特別邀請國際知名佛教學者,也是美國加州柏克萊大學榮譽教授蘭卡斯特教授(Dr. Lewis R. Lancaster)擔任學術策展,新媒體藝術先鋒邵志飛教授(Jeffery Shaw)和莎拉·肯德丁教授(Sarah Kenderdine)擔任技術策展人,4位共同策展,是結合跨國學術研究、考古、數位影像、數位媒體的團隊,透過 360度圓環形互動劇場、沈浸式的藝術視覺環境,帶領參觀者身歷其境。
此次講座美感、學術兼具,影音娛樂和藝術文字共融,正是一場跨領域美感教育的精采講座。
如常法師帶來最新的2022 ICOM博物館新定義,與師生分享交流,並關懷就讀東華大學的好苗子。
徐秀菊致詞表示,和如常法師的結緣在春節期間,家庭旅遊到訪佛館,驚豔館內的展覽與布置,展出作品多元、深度兼具國際水準,尤其參觀「佛教海線絲綢之路-新媒體藝術特展」,藉由數位影像、數位媒體,體感互動,得以見到人類的古文明和歷史的軌跡,讚嘆不已,進而主動向如常法師提出邀請。感謝如常法師特來花蓮東華大學講座,帶學生看見新媒體藝術策展。
如常法師從介紹佛光山開山祖師星雲大師到佛館的建設,談到佛館發展目標,佛教文藝化、電影化、人間化、國際化,透過影音,即刻抓住老師、貴賓和學生們眼球。接著引導進入主題,循序漸進地談當代藝術與佛教語彙、當代藝術與策展、當代藝術、策展、新媒體藝術和「新媒體藝術展—佛教海線絲綢之路」。
如常法師以〈一把還是三把椅子〉作品破題,這是1965年由約瑟夫·科蘇斯創作的裝置藝術作品,觀念藝術和系統藝術的代表作之一,續接〈形象的叛逆〉,又稱〈這不是一個菸斗〉,是1928年至1929年間比利時超現實主義畫家雷內·馬格麗特繪製畫作,一直談到石晉華在佛館展出的行為藝術〈墨行〉,啟發自《修行道地經》。講述創作要「專注」和「觀照」的「心意識」。
談到2022 ICOM重新定義博物館,如常法師知識傳遞,是為社會服務的非營利性常設機構,它研究、收藏、保護、闡釋和展示物質與非物質遺產。向公眾開放具有可及性和包容性的特質,促進多樣性和可持續性。
如常法師表示,博物館以倫理的、專業的社區參與的方式運作和溝通,為教育、娛樂、省思和知識共享的目的,提供不同的體驗。並舉例佛館十大展出鎮館之寶和大覺堂舉辦的各式節目和活動,並強調現在這個世紀的展覽,特別需要加入「體驗」。
如常法師說明「佛教海線絲綢之路-新媒體藝術特展」的歷程,他說,這項特展特別邀請國際知名佛教學者,也是美國加州柏克萊大學榮譽教授蘭卡斯特教授(Dr. Lewis R. Lancaster)擔任學術策展,新媒體藝術先鋒邵志飛教授(Jeffery Shaw)和莎拉·肯德丁教授(Sarah Kenderdine)擔任技術策展人,4位共同策展,是結合跨國學術研究、考古、數位影像、數位媒體的團隊,透過 360度圓環形互動劇場、沈浸式的藝術視覺環境,帶領參觀者身歷其境。
此次講座美感、學術兼具,影音娛樂和藝術文字共融,正是一場跨領域美感教育的精采講座。
最新消息
西來寺寒冬送暖 以愛為燈點亮希望
2025-10-30惠中佛光童軍歡慶成立25周年 共見榮耀與傳承
2025-10-30梵蒂岡跨宗教對話60周年 教宗喜會中華人間佛教代表
2025-10-30大明社區大學公民素養周 社會情緒如何在日常中實踐
2025-10-30世界閩南語金曲頒獎 黃一飛奪「最佳男歌手」 為大馬與佛光人爭光
2025-10-30重陽賞菊敬老情 小天星幼兒園奉茶傳孝意
2025-10-30香港中文大學參訪佛光道場 啟迪智慧探索真理
2025-10-30《星雲大師全集》【傳記】 百年佛緣──生活篇.我的外婆5-5
2025-10-30教宗呼籲宗教對話 紀念《我們的時代》文件60周年
2025-10-29人間佛教聯合總會赴梵蒂岡 參與宗教對話宣言60周年慶
2025-10-29
相
關
消
息







